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及时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
沈阳市大东区人民检察院积极打造“东和”和解品牌,把“以人民为中心”体现在司法办案各环节,成功运用新时代“枫桥经验”这一重要法宝,注重从实质上化解矛盾纠纷,不断提升民事检察工作的群众满意度。近日,“东和和解工作室”通过“检察+听证”的方式,促成一起买卖合同纠纷案件和解,双方由“剑拔弩张”到“握手言和” 。
分居期间“莫名”背负巨额债务
申请人庞某为一名民办教师,时常因丈夫崔某的债主上门讨债而不堪其扰提起离婚诉讼,后在亲友劝说下撤回离婚申请,自2020年3月起与崔某正式分居,独自抚养孩子至今。
2023年初,庞某发现其名下银行账户被查封,欠款金额高达200余万元。面对这笔巨额债务,不知所措的庞某在亲友的提醒下,到法院执行局了解情况,被告知其丈夫崔某购买了一台价值259万元的挖掘机,因未按期付款要承担180万元的债务及延期利息,后挖掘机被拖回拍卖。由于庞某与崔某为夫妻关系,庞某需共担此笔债务,案件已进入执行阶段。
庞某一头雾水,没买过车没签过字,也不知情,咋就成了老赖上了黑名单?
于是庞某向法院提起再审申请,法院经审理认为一审判决并无不当,程序合法,裁定驳回再审申请。庞某无奈向检察机关申请监督。
细心审查发现和解可能性
检察官在调阅卷宗、询问当事人后发现,被申请人沈阳某公司提交的买卖合同中没有庞某签字,只有身份证和结婚证复印件中有其签名,备注的购车文字也与庞某的字迹有明显差异。
庞某陈述签名是崔某欺骗其办理农村信用社手续,备注也不是本人书写,崔某对这一事实也予以认可。法院向庞某送达诉讼文书均为邮寄送达,留存的号码却为崔某的,由同案担保人李某代收后转交崔某,而且庞某与崔某的送达地址也不相同。种种迹象表明,庞某可能对崔某购车事实确不知情,但双方的夫妻关系成为改变本案判决的最大障碍。
经过分析研判,崔某购车时间是2021年1月底,价款259万元,至2022年11月底判决下发后车被拖回,崔某实际使用时间不足2年,即使执行不到110余万元购车款,沈阳某公司的实际损失也并不大,与庞某和解也有可能。
紧握“法宝”争取案结事了人和
依据民法典中有关夫妻共同债务的认定及举证责任分配,检察官对沈阳某公司多次进行释法说理,沈阳某公司最终同意与庞某和解,不再执行庞某财产。而就在确认和解时间时,沈阳某公司突然改变主意,认为该案经过法院判决及再审,庞某理应支付购车款,并坚持备注文字为庞某书写。为尽快解决纠纷,检察机关决定依法进行司法鉴定,并举行公开听证。
听证会上,检察机关介绍相关案情并确认双方无新证据提供后,沈阳某公司同意与庞某和解,双方在听证会上达成了初步和解意向。为彻底解决庞某后顾之忧,检察官积极与执行法官沟通,确定和解方案,沈阳某公司直接向法院递交撤销庞某为被执行人的申请。
在充分遵循自愿、合法、公正、效率原则的前提下,双方当事人在检察机关的主持下达成和解协议。检察官在确定沈阳某公司已向法院递交申请后,及时制作《终结审查决定书》并送达当事人,达到效率与效果的统一,真正做到案结事了人和。
听证会后,检察官再次对沈阳某公司进行普法宣传,对于今后类似案件如何规避法律风险进行提示,以实际行动为企业健康发展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