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沈阳长安网
主办:中共沈阳市委政法委员会    承办:辽宁法治报

让法治成为城市最美底色 打赢新时代“辽沈战役”

来源:沈阳发布微信公众号 | 作者: | 发布时间: 2023-08-04 18:37

今年上半年

沈阳全市上下

加压奋进、顽强拼搏、狠抓落实

经济社会呈现向上向好的发展态势


上半年,在“12+1”赛道上

沈阳有哪些工作进展和成果?

大干三季度、奋战全年红

接下来有哪些工作目标和计划?



“2023年沈阳市开展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

和‘振兴新突破、我要当先锋’专项行动

上半年工作情况”

系列新闻发布会

(第四场)

今日召开


2023年上半年

沈阳围绕

“着力优化法治环境、信用环境,

在打造法治沈阳上实现新突破”

“着力实施‘文化+’工程,

在建设文化强市上实现新突破”

“着力保障改善民生,

在增进民生福祉上实现新突破”

“着力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上实现新突破”

四条赛道

采取了以下具体举措

并取得显著工作成果



市委政法委副书记张勇航

介绍情况


今年以来,按照省、市委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的部署安排,市委政法委会同市司法局,牵头全市88家市直部门、13个区县(市),以主题教育总要求为指引,以护航全市振兴新突破为己任,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北、辽宁振兴发展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切实把习近平法治思想及党的二十大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决策部署转化为推进法治沈阳建设的思路举措,坚持周调度、周总结、周报告,实行“清单式”管理、“亮灯式”督考,统筹推进法治沈阳赛道6个方面、78项任务、120项分解任务落地落实。截至目前,37项任务已提前完成全年目标,80项任务实现“双过半”目标。


下面,我将法治沈阳专项推进组上半年工作情况发布如下:


一、以党的领导为根本,深入推进法治沈阳建设


全市建立习近平法治思想常态化学习机制,将习近平法治思想列入各级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计划、领导干部及公务员培训教学计划、“八五”普法规划,推动培训学习全覆盖。健全完善领导干部学法用法常态机制,印发《沈阳市党员领导干部学法用法制度(试行)》《沈阳市党员领导干部学法清单》。印发《沈阳市党政主要负责人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清单》,以制度规范法治建设责任履行。


二、以良法善治为核心,持续加大法规制度供给


推进“七市一区”现代化都市圈协同立法,签署《沈阳现代化都市圈开展协同立法的协议》。组织第三方专家团队对《沈阳市民防管理规定》等8件政府规章开展立法后评估,及时掌握政府规章的制定质量和实施效果。年初以来,完成废止《沈阳市职业卫生监督管理条例》、制定《沈阳市院前医疗急救管理条例》《沈阳市社会信用条例》《沈阳市城市绿化条例》等立法项目4件。


三、以督察整改为抓手,切实提升依法行政能力


全面落实中央督察反馈意见整改,将整改任务纳入法治沈阳赛道一体考核、一体推进、一体落实。全域启动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地区和项目创建工作,并制定指标体系操作指南。全市依申请事项可网办率已达100%,平均办理时限缩短60%,80项“跨部门一件事”上线运行,“只提交一次材料”改革经验在全国推广。开展全市行政执法规范化建设深化年暨“清风执法”专项监督工作,梳理线索13.7万件,立案整改20件,党、政纪处分23人。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率99.7%,全省第一、全国领先。


四、以公平正义为目标,牢固树立司法为民理念


推动建立市、区县(市)两级党委主要领导与政法单位“四长”政治谈话制度。沈阳知识产权法庭在全省首创“司法区块链+”知识产权保护机制,跨区域集中管辖技术类知识产权案件370件。推动新时代法律职业共同体建设,建立法官、检察官、警官、律师同堂培训机制,全市已开展40余次同堂培训。创新开展律师与法官良性互动互评,全市16个法院、830名法官、352家律师事务所、4408名律师积极参与,获评全省法治建设先进经验。破产案件府院联动审理模式获评全省法院创新成果。扎实开展法治化营商环境质效提升年活动,出台市政法系统损害法治化营商环境案件评查及行为认定办法,形成全市政法系统损害法治化营商环境诉求管理、问题查核、行为定性、执纪问责的闭环机制。


五、以全民守法为基础,不断夯实法治社会根基


培养乡村“法律明白人”7570名,建成矛盾纠纷调处化解四级平台2670个,配备专职人民调解员1673人。开展“法律七进”(进机关、进学校、进农村、进社区、进企业、进军营、进网络)等各类宣传教育活动逾1100场次,发放宣传资料10余万份,为群众解决法律问题1200余个,受教育群众达20万人。开展公共法律服务进乡村、进社区、进楼宇活动80余场。创新普法方式,通过抖音等新媒体平台推出民法典普法短视频150个、点击量达3000余万次。在全国率先建立起政府和企业全覆盖的系列信用评价地方标准,城市综合信用指数名列全国36个省会及副省级以上城市第一名。


下一步,我们将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省、市“振兴新突破、我要当先锋”专项行动,更好地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大干三季度、奋战全年红,确保三年行动首战告捷,为我市打好打赢新时代“辽沈战役”,当好东北振兴、辽宁振兴的“跳高队”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一是进一步加强法治建设统筹谋划。深学笃用习近平法治思想,全面落实《沈阳市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若干举措》。严格推动各级党政主要负责人履行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实现党政主要负责人年度述法全覆盖。


二是进一步完善地方法规规章体系。高质量完成2023年度立法计划的每一个立法项目,科学编制2024年度立法工作计划。对我市2022年底前颁布实施的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和行政规范性文件开展集中全面清理。


三是进一步彰显示范创建引领作用。巩固提升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成果,确保50%以上的区县(市)基本达到省级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地区标准、培育形成3至5个省级示范项目。开展“执法进小区”集中执法活动,依法治理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物业小区“私搭乱建、毁草占地”等问题。


四是进一步提升执法司法服务质效。持续开展“五个一批”“涉信访、涉企业、涉超期案件”和“清风执法”等专项整治行动,持续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提升审判效率,实现执行合同、办理破产、保护中小投资者3项指标必保进入全国前15名,力争进入前10名。


五是进一步增强全民法治素养建设。利用“智慧普法”“指尖普法”新形式,精准聚焦命案防范、扫黑除恶、反电信诈骗等普法重点工作及社会关注的热点法律问题。推进“诚信沈阳”建设,及时整改政府失信问题,拓展市公共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应用功能,全市法人和其他组织信用信息实现100%覆盖,行政许可和行政处罚等信用信息公示率达到100%。


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邓颂

介绍情况


年初以来,市委宣传部、市文旅局会同市体育局等部门和地区,按照党中央决策部署及省委、市委工作要求,结合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深入实施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和“振兴新突破、我要当先锋”专项行动,聚焦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打造区域性文化创意中心目标,大力实施“文化+”工程,在强化统筹设计、完善工作机制、推进重大项目、打造活动品牌等方面持续发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势头振奋人心,发展预期持续向好,文化强市建设呈现良好态势。上半年,文化体育旅游强力复苏,累计接待游客约600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588.91亿元,增长67.98%。


一、聚焦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全方位、多维度展示沈阳振兴发展形象


一是围绕打造“国际文化旅游目的地”,创新推动文旅融合发展。召开沈阳市文化旅游产业振兴发展大会,推出“春天花正开”“夏日享清凉”系列活动,打造“沈水之阳 我心向往”“你好,沈阳”“家在沈阳”等文化旅游品牌,引入大型演唱会及音乐节17场,近30万外地歌迷来沈,带动城市多领域消费增长。成立沈阳现代化都市圈旅游产业联盟,开展“好山好水好风光”沈阳现代化都市圈四季游活动,招商签约项目4项,投资总额达127亿元。五一期间“春天花正开”文旅消费嘉年华,累计接待游客超过6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52亿元,同比增长169.76%和174.85%,创历史最高。


二是围绕建设“体育名城”,积极举办国际国内品牌赛事。承办2023全国田径冠军赛暨世锦赛及亚运会选拔赛,吸引来自全国各地田径精英2000余人参赛。成功举办2023年全国少年乒乓球锦标赛、“振兴杯”首届青少年国际冰球邀请赛和首届中国青少年滑雪公开赛,来自全国各地30余个代表队参加赛事。省第十四届运动会青少年组获得金牌、奖牌、团体总分三项第一。圆满承办CBA总决赛,取得良好效果。成功举办第4届沈阳国际青少年赛艇邀请赛和第7届中国大学生赛艇锦标赛暨第31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赛艇项目选拔赛,充分展现了“沈水逐浪、奋楫前行”的良好城市形象。


三是围绕打造“国际沈”品牌,积极扩大对外宣传和文化交流。成功举办“宝马20周年”、“你好,沈阳”、中法友好之夜等活动,开展“沈阳宣传文化周”活动,推出《Hello,沈阳!》国际版宣传片。“沈阳发布”政务信息协同共享发布机制入选全国管理体制机制创新类五个创新案例之一,“沈阳之声”月度点击量实现全国副省级城市和省会城市“双榜”第一。沈阳海外社交媒体账号粉丝总数突破225万,其中脸书平台的粉丝数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主账号中排名第一。


四是围绕叫响沈阳“英雄城市”名片,持续深化主题宣传活动。举办沈阳市纪念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为雷锋同志题词60周年座谈会,推出《英雄儿女》交响合唱音乐会等纪念抗美援朝战争胜利70周年系列活动。积极推进与央视联合拍摄制作纪录片《底色·英雄》。推进抗美援朝烈士陵园改扩建等重要项目建设,打造精品展陈和全国一流红色地标,英雄城市形象深入人心。


五是围绕建设“书香沈阳”,打造高品质城市书房书屋。上半年,我市共建设完成26座城市书房、120间城市书屋,开放运营20座城市书房、108间城市书屋、930间社区书屋、1285间农家书屋,总藏书达81.37万册,累计接待读者超千万人次,城市文化品位大幅提升,人民日报、新华社、求是杂志社等10余家媒体累计推出各类报道100余条。


六是围绕擦亮“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金字招牌,深入开展历史文脉研究。开展考古中国项目——辽河干流沈阳地区红山文化遗址2023年度考古调查,发现先秦时期以前遗址52处,其中新发现23处。实施清福陵西配殿等历史文物保护工程和奉天商务总会旧址维修工程。成功举办第九届非遗博览会,吸引全省十四个市的近百个非遗项目、300余名传承人参加,累计吸引游客22.78万人次,为辽沈百姓奉献一场规模空前的文化盛宴。


二、聚焦推动文化传承发展,深层次、高质量打造文化产品供给体系


一是以深化国有文艺院团改革为突破口,着力打造文艺精品力作。编制沈阳市深化国有文艺院团改革三年行动计划和实施方案,推出《尉凤英》《国之歌》《寻找“王成”》《先声》《忠魂》《风刃》等一批优秀剧目。舞蹈《簪花仕女》获第十三届中国舞蹈“荷花奖”,实现历史性突破。沈阳广播电视台创排的广播剧《雷锋牵着我的手》产生现象级传播效应。电影《春来雁往》正式开机,电视剧《大三女生》正式播出。同时,积极推动旅游和演艺融合发展,在故宫、植物园、老北市等景区推出《贵妃醉酒》《打金枝》《游园寻梦》等实景演出,受到市民群众热烈欢迎。


二是以满足市民群众高品质文化需求为目标,打造品牌文化活动。举办第九届“浑河之夏”文化艺术季、第七届郎朗钢琴广场演出季、第九届浑河岸交响音乐节。上半年,全市举办各类群众性文化活动1300余场次。开展“百部电影、千场展映”活动,极大地丰富了市民文化生活。


三是以推进“百馆之城”建设为抓手,提升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水平。加速推进沈阳美术馆等重点文化地标建设、提升。开放第二批文博场馆24家,新增备案博物馆4家。上半年,42家小剧场投入运营,完成文创景观建设60处,基本实现文化设施“生活圈”。升级改造的“学习强国”沈阳城市体验馆受到中宣部高度评价。


三、聚焦打造文化产业高地,“走出去”“引进来”推动文化产业提档升级


一是加大文化企业市场主体培育,“升规入库”成效显著。制定出台《沈阳市2023年文化产业振兴行动计划》,上半年,全市规上文化产业企业数量达到416家,比上年末净增32家,总量和新增数量居全省首位,整体呈现向好态势。


二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推动文化产业“走出去”和“引进来”。举办“圈出好风景”文化旅游招商推介会,先后赴北京、成都、上海等地开展文旅产业重点项目招商推介,项目签约额近200亿元。成功引进国内领军文化企业,对中山路、太原街步行街进行整体招商运营。8000平方米沈阳“相声江湖”演绎综合体项目落地大东区龙之梦板块。在建文旅项目开复工83个,完成投资62.2亿元,同比增长460.4%,产业投资吸引力持续增强。


三是推动重点文化产业链建设,加快打造文化产业发展新高地。沈阳市文化领域重点产业链,实行“链长制”,对东北设计院等近百户企业实行包保服务,加速打造东北设计之都,高端珠宝文创中心,东北数字印刷第一城。辽宁省首个沉浸式剧本秀文化产业园落户在沈河区,良好的营商环境持续吸引头部企业聚集。


四、聚焦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常态化、长效化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


一是切实深化文明培育。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开展“弘扬雷锋精神 争当振兴先锋”等各类群众性主题宣传教育活动100余场,开展道德模范、身边好人先进典型事迹宣讲、主题展览等活动316场,制作《道德力量——百位感动沈阳人物巡展》视频10期。


二是广泛开展文明实践。巩固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等精神文明建设阵地,打造“一月一主题”志愿服务品牌。开展文明家庭创建和“两邻”专项文化活动420场。深入开展“我是雷锋”沈阳志愿者在行动、“先锋引领”服务月、学雷锋优质服务窗口创建等活动,叫响“我是雷锋”。


三是扎实推进文明创建。统筹推进文明城市、文明单位、文明村镇、文明校园、文明家庭创建,出台5份指导性文件,深化五项文明提升行动、文明春风“五进”行动,协调推进现场实地改造提升和环境卫生、交通秩序等重点整治行动,全面提升城市功能品质、服务品质、生态品质、文化品质。


下一步,我们将深入贯彻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市委工作要求,全力实施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叫响“振兴新突破、我要当先锋”,大干三季度,奋战全年红,确保三年行动首战告捷。


一是持续做好城市形象宣传。加强与中央及省主流媒体沟通对接,广泛开展正面主题宣传,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深耕“沈水之阳、我心向往”品牌,策划推出“秋季”“冬季”文旅推荐活动。开展“世界冠军带你游沈阳”等旅游营销推广活动,举办2023东北亚(沈阳文化旅游创意博览会,让城市“周周有活动、月月有亮点、四季都出彩”。年底前,旅游业总收入力争突破1100亿元。打造“赛艇之都”,出台《沈阳市建设“赛艇之都”三年行动方案》。组织好“和平杯”国际青少年足球邀请赛、沈阳国际马拉松等赛事。叫响“英雄城市”品牌。组织开展第十批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迎回安葬、勿忘九一八撞钟鸣警仪式等重大仪式。策划“寻找新时代英雄”系列全媒体行动,在央视播出4集纪录片《底色·英雄》。持续讲好沈阳故事。举办“一带一路”主场外宣活动、“i看沈阳”国际短视频大赛等活动。举办“外国人眼中的沈阳”主题活动,全面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和国际文化影响力。


二是持续推进文化事业传承发展。加强文化资源挖掘、保护、弘扬、利用、传承。推动中共满洲省委旧址改扩建等“十大重点文化地标”尽早立项、开工。建设开放11处小剧场。举办“戏聚沈阳 擂响中华”全国戏曲青年领军擂台赛、中国·沈阳喜剧电影周,办好2023沈阳艺术节、中国(沈阳)旗袍文化节等活动。全年群众性文化活动力争突破3000场。


三是持续推进文化产业提档升级。推进中街、太原街文商旅融合消费体验商圈建设,培育老北市等夜经济场景100个以上。年底前,必保规上文化产业单位数量和营业收入比上年分别增长10%,力争新增规上文化产业单位突破70户,营业收入增长20%以上。新认定10家市级文化产业园区(基地),打造文化产业高地。


四是持续深化常态长效文明创建。常态抓好实地现场、档案材料、宣传发动等重点任务,深化五大文明创建,用好五项文明提升、文明春风“五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等创建载体,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


市委组织部副部长马天东

介绍情况


下面,我介绍一下上半年沈阳市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中,“着力保障改善民生,在增进民生福祉上实现新突破”方面的相关情况。


年初以来,由市委组织部牵头,会同人社、教育、卫健、民政等10个部门组成民生保障专项推进组,按照党中央决策部署及省委、市委工作要求,紧盯全省第一、全国前列的目标定位,围绕深入实施“舒心就业”“幸福教育”“健康沈阳”“品质养老”民生工程和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5个方面,形成42项具体举措,采取周调度和亮灯督办等方式,项目化、清单化、工程化跟踪推进,真正让人民群众体会到党始终在我们身边。


第一,大力实施舒心就业,推动公共就业服务提质增效。


一是实施舒心就业进高校、进企业。开展“五送”进校园系列活动,实施“莘莘学子、逐梦沈阳”“百校千企万岗”等特色活动,组织各类校园招聘会227场,吸引来沈留沈9.6万人。成功举办“博士沈阳行”和“百年对话,共赢未来”进东大活动,“沈水之阳、我心向往”奏响人才工作最强音。舒心就业服务已覆盖全市20条重点产业链、414家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开展面向重点企业、专精特新企业招聘会136场,提供岗位4万余个,助力企业缓解用工难题。


二是实施舒心就业进社区、进村屯。依托网格,推动“沈阳业市”平台全覆盖,将20余万条岗位信息延伸到社区,打造舒心就业示范社区89个,针对重点人群开展就业技能培训500余次,培训7000余人,让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按照“一县一品”“一区一品”的要求,积极开展劳务品牌资源挖掘、培育等工作,已初步培育出“新民菜农”“法库陶瓷工”“沈阳金牌阿姨”等劳务品牌。上半年,城镇新增就业8.1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4万人。


三是实施舒心就业进都市圈、进直播间。积极推进都市圈“互联网+公共就业服务”,完成与省级集中就业系统和电子证照平台对接。举办沈阳现代化都市圈高校毕业生专场招聘会,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组织参会企业139家,推动招聘信息充分共享。开展直播带岗522场,发布9429家次企业招聘信息,观看人次约357.5万,提供精准就业服务13.5万人次,实现舒心就业从单一城市发展转向城市组团集聚发展。


四是开展“齐心创业”品牌创建。紧盯新增市场主体,提供创业能力培养、贷款融资、场地支持、项目落地等全链条创业服务。持续优化创业担保贷款“政府+银行”模式,压缩办理流程,实现一次性创业补贴政策“免申直补”,目前,已扶持创业带头人2077人,带动就业1.4万人,发放创业担保贷款26亿元,创业带动就业效应倍增。


第二,持续推进幸福教育,全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一是扎实开展“双减”巩固提升行动。在省内率先开展“名师在线”公益课堂,为10.1万名学生免费线上辅导答疑,学生课后服务参与率96%。在全省率先建立校外培训行为信用管理制度,对校外培训机构实施信用等级评价,查处隐形变异学科培训135起。


二是有序推进基础教育综合改革。以“安全、健康、乐学、成长”为主线,出台《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国家实验区建设三年行动方案》,重点推进134个改革项目。创新改革举措被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媒体报道30余次。


三是稳步实施幸福教育进社区(村屯)。建成市级社区幸福教育课堂示范点71个、村屯幸福教育课堂162个。组建8152人专兼职教师队伍,采取“居民点单、社区统筹,按需筹划、多元送课”的方式,为“一老一幼”等不同群体累计送课6.9万课时。


第三,加快打造健康沈阳,全方位守护人民健康。


一是高标准开展分级诊疗体系建设行动。提前完成23个医联体组建,将辖区内城乡居民均纳入网格化管理,派遣两批600余人次实施对口支援,促进优质医疗资源均衡布局。积极推进疾控体系改革,成立市区两级疾病预防控制局,疾病预防控制水平不断提高,数智技术赋能预防接种的“沈阳经验”得到全国推广。全面应用“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患者近千万人次。


二是高水平实施健康沈阳进社区(村)行动。组建2053个家庭医生团队,覆盖全市所有社区(村)。进一步完善基层医疗服务体系,提升服务能力,全市政府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达标率94.3%、床位设置率86.4%。优化“一老一幼”健康服务,在全国率先开展老年健康促进试点建设,免费为65岁以上老年人接种流感疫苗,免费为儿童开展口腔健康检查,并为适宜儿童实施窝沟封闭,全省唯一免费应用串联质谱技术实施新生儿多种遗传代谢病筛查。


三是高质量推进DRG支付改革国家示范建设。目前,全市368家具有住院资格的定点医疗机构全部应用DRG管理,52家医院实现病组、险种实际付费,模拟付费医院增加到51家。


第四,全力做好品质养老,做深做细养老服务保障。


一是提供“量身订制”式服务,构建居家养老新场景。全市1153个社区中已为580个社区提供政府购买“点单式”居家养老服务,向高龄、失能等特殊家庭中的老年人提供每月3至45小时不等的免费服务,满足老年人助餐、助浴等基本服务需求,年初以来,已累计开展上门服务31万人次,服务时长超68万小时。


二是聚焦“一刻钟”服务半径,展现社区养老新面貌。全面启动品质养老进社区、进村屯行动计划,对照“基本类”“提升类”“示范类”标准,目前已完成327个社区和301个村屯的培育工作。开展老年人助餐暖心行动,建成幸福长者食堂307个,让老年人切实感受到“舌尖上的幸福”。


三是释放行业发展“集聚效应”,打造机构养老新亮点。对照国家标准,以星级评定推动养老机构在硬件设施、照护水平、服务标准等方面对标达标,目前全市共有星级养老机构103家。同时,加强国内外知名养老企业引进,力争引入更多企业入驻沈阳,实现我市养老服务市场规模化、品牌化、连锁化发展。


第五,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兜牢基本民生保障底线。


一是实施失业保险助企纾困和养老金扩面增效行动。发放一次性扩岗补助781.8万元,惠及805户企业,涉及新增就业人员5212人。为180家企业开展企业年金和个人养老金政策宣传,完成灵活就业新增参保人数1.1万人。


二是提升困难群体社会救助水平。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高3.5%,达到每人每月793元,城乡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标准达到1226元。办理临时救助3749人次,发放临时救助金484.3万元,及时解决群众生活困难。


三是切实减轻困难群众医疗费用负担。上半年,政府全额资助特困人员、低保对象、重度残疾人员等10万余名困难群众参加居民医保,确保应参尽参、应保尽保。对困难群众实施医疗救助8.3万人次、支出5304万元,其中,对脱贫人口实施“三重制度”保障(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1.4万人次、支出1744万元,有效防止发生规模性返贫。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下一步,市委组织部将会同相关责任部门,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聚焦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和“振兴新突破、我要当先锋”专项行动民生赛道各项任务,持续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力度,推动解决一批民生领域痛点、难点、堵点问题,让全市人民获得感更加充实、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田淑军

介绍情况


年初以来,乡村振兴专项推进组扎实实施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及“振兴新突破、我要当先锋”专项行动,统筹产业融合和城乡融合发展,一体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紧盯“新突破”关键词,以高质量项目和高水平制度创新,推动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取得实效,粮食生产、高标准农田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3项省政府督查激励事项获全省第一。上半年一产增加值增长4%,高于全省,农村居民收入增长7.5%,高于GDP增幅,发展态势稳中向好。


第一,在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上抓实新举措。


一是保障粮食生产安全,抓实良田、良种、良技,粮食播种面积828.15万亩,超省任务16.65万亩。争取辽中绿色高质高效行动县、法库大豆科技自强县等国家示范项目4个及沈北国家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法库绿色农资升级行动试点县,到位资金2300万元。


二是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发展设施种植,创新用地、补贴、技术、保险等一揽子集成政策,突破产业发展瓶颈,新建设施农业2200亩。发展特色养殖,新建沈北华美肉鸡等养殖场5个,巩固提升23家国家生猪产能调控基地产能,存栏生猪35万余头。新培育“菜篮子”生产保供基地20家,总数达70家。


三是夯实产能基础,攻关种业“卡脖子”技术,推动17个种业创新联合体开展玉米、大豆等核心攻关39项,培养新品种64个、新技术48项。东亚种业获批玉米生物育种全国重点实验室和省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项目,“东单1331”“沈爆6号入选国家优良品种推广目录。制度先行稳妥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争取国家项目50万亩,春季施工面积36.84万亩,实现双季施工新突破。创新投融资模式,建设辽中整区推进试点,创建沈北、于洪典范区1.5万亩。新建保护性耕作示范应用基地53个,保护性耕作面积353万亩,达省任务196%。


第二,在壮大优势特色产业上形成新势头。


一是强龙头,落实先进加工设备投资补助等25条惠企政策,新培育市级龙头企业38家,中粮米业晋升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富虹油品等9家企业晋升省级。十月稻田获评全省唯一独角兽企业。华康新新获全省唯一国家农业国际贸易高质量发展基地。禾丰、大田、上锦成功创建省级智慧农业应用基地。


二是补链条,实施五大产业链重点项目81个,完成投资10.2亿元,同比增长45.7%。建设肉鸡、奶牛等特色产业集群项目15个,总投资3.38亿元。辽中成功纳入国家肉牛产业集群,争取资金1400万元。


三是兴业态,组建都市圈数字供销发展联盟,升级“合合通”数字供销综合服务平台,新建辽中电商运营中心。休闲农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42亿元,接待游客224.3万人次,创历史新高。


四是树品牌,塑造“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矩阵,新民小梁山西瓜、康平甘薯、辽育白牛入选省首批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名录,七星米业等5个品牌获评省知名农产品品牌。


第三,在发展食品工业上开启新局面。


一是抓项目强支撑,聚焦“8+N”领域,新引进北大荒等项目83个,签约额超100亿元,落地兴康预制菜等项目12个,投资达22.8亿元。全市食品工业产值458.7亿元。


二是抓园区强服务,构建“一区一园”产业布局,揭牌沈阳食品预制化产业园区,推动新民农产品加工集聚区晋升省级,5个省级集聚区开复工项目33个,完成投资4.78亿元,产值201.8亿元,增长8.3%。


三是抓创新强动力,支持21个国家、省、市级食品产业创新平台建设,对7个绩效评价优秀的平台给予后补助奖励。组建沈阳市预制菜重点实验室。开展“揭榜挂帅”攻关项目6个,功能性生物饲料添加剂项目获实用新型专利授权。


四是抓要素强保障,推动36条政策集成落地、企业直达快享。组建10亿元农投公司,筹备设立专项基金,建立“平台+基金”的金融保障机制,6月末,全市涉农贷款余额1578.9亿元,比年初新增4.2亿元。


第四,在促农增收上用足新招法。


一是促进就业增收,培育“新民菜农”“法库陶瓷工”等特色劳务品牌4个,认定就业帮扶载体4家,开展“春风行动”,转移就业3.4万人,有意愿脱贫劳动力全部就业。


二是促进经营增效,开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升行动,启动创建80个示范合作社、70个示范家庭农场。实施农业社会化服务促进行动,签约代耕代种、代管代收、全程托管等服务面积21万亩次。


三是促进农民财产增值,推动农村土地经营权等项目在农交中心交易1417宗、金额1.33亿元,溢价率18%。


四是提高转移性收入,将农村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标准提高14.5%,达到1226元/人月,全省率先实现城乡标准统一。


第五,在深化农村改革上形成新成果。


一是推进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建设,推动于洪、沈北国家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五探索、两健全、两完善”,试点成果获省验收“优”等级。沈北获批国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


二是深化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开展增收共富专项行动,新增543个村党组织领办创办合作社,开展村企对接106个村,实施25个重点村县乡两级包保,767个行政村收入突破10万元,占比56%,浑南古砬子等28个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100万元。 


第六,在推进乡村建设上展现新形象。


一是持续推进“三美”创建,把“三美”建设作为践行“千万工程”经验的重要载体,编制村庄规划353个,全省率先应编尽编。实施农村环境净化行动,基本清除积存垃圾,于洪获评全国村庄清洁先进县。以“五净一规范”为基础,创建庭院示范街650条,达计划65%。以垃圾及时转运、污水有效治理、厕所干净卫生为重点,推动62个行政村达到省美丽村标准,占计划59%。以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和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振兴”为核心,建设美丽田园,打造4条省级乡村振兴示范带。


二是建设农村基础设施,推进路水电讯等向农村延伸,500公里农村公路项目和165处供水设施养护工程形象进度分别达到35%和25%,新建农村电网265公里,达年度计划63.5%,新建基站2309个,5G网络覆盖98%行政村。


三是提升农村公共服务,实化民生工程进村屯,培育“品质养老”示范村233个,达计划54%。实施40所乡村学校综合改造和27个“舒心就业”示范村建设,推动涉农地区基层医疗机构100%参与达标创建。


第七,在提升乡村治理能力上取得新进展。


一是抓党建促乡村振兴,选优基层党建带头人,补充选派第一书记651人,实现1527个村全覆盖。提高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标准,沈北大洋河等25个“领航示范村”集中改造项目已完工8个。


二是建设文明乡村,结合主题教育,开展党的二十大精神宣教及“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等系列活动100余场次,推动113个村镇达到市级文明村镇标准。


三是推进“三零”村建设,强化应急管理“五定五清五进”、公安扁平化指挥调度“三清”,建立访调对接和诉调对接机制,“零事故”“零案件”“零纠纷”建设村占比分别达99.6%、91.24%、90.34%。


四是深化“两邻”理念乡村实践,实施“六邻”工程,开展邻里节系列活动及锡伯泥地龙舟赛等特色活动30余场。推广运用积分制、清单制、移风易俗三个“一张图”,试点村分别达到302个、893个、325个。


第八,在发展县域经济上凝聚新动能。


一是实施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升行动,聚焦装备制造、清洁能源等主导产业,优化“4区18园”布局,开复工亿元以上项目316个,完成投资77.7亿元,增长8.5%。法库获批建设国家创新型县。


二是持续推进中心镇建设,做强新民胡台、辽中茨榆坨等10个中心镇稻米加工、商贸物流等12个主导产业,44个开复工项目完成投资3.4亿元,增长21.3%。


三是强化“1+1对1”城乡对口帮扶,开展帮扶事项82项、项目76个,分别增长28.1%、185%。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征程是充满光荣和梦想的远征,没有捷径,唯有实干。我们将认真落实主题教育总要求,牢记嘱托、加压奋进、扛牢使命,切实把学习成果转化为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具体实践,转化为推进全面振兴新突破的强大动力,转化为服务沈阳实现“三个一”目标的使命担当,全力以赴跑、夜以继日干、舍我其谁冲,进一步展现“振兴新突破、我要当先锋”的奋斗激情、奋进姿态、奋战成果,奋力在新时代“辽沈战役”中书写乡村振兴新答卷。



推荐新闻